首页 > 时政 > 特别报道 正文

尽锐出战 书写脱贫攻坚答卷

本刊记者 何青芳
稿件来源:《共产党人》7期 作者: 发布时间: 2020-04-17 | 打印 | 字号:TT

——宁夏人社部门脱贫攻坚工作亮点巡礼

  3月的春风吹过宁夏山川大地,伴随着春天的脚步,脱贫攻坚战场又传捷报:同心县、原州区、海原县3个国家贫困县和红寺堡区1个自治区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宁夏仅剩西吉县1个国家贫困县。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的庄严承诺。近年来,宁夏人社部门尽锐出战、主动作为、精准发力,“输血”“造血”并举,为宁夏脱贫攻坚贡献着人社力量和智慧。

就业扶贫:按下脱贫增收“加速键”

  2019年3月,19岁的西吉小伙安辉原在西吉县人社部门的组织下离开家乡到福建打工,经过岗前培训,他成为福建一家玻璃厂的工人。如今,安辉原每月工资5000元,工厂管吃管住,这个当初只想为家里减轻一点负担的年轻人,已然成为家里脱贫增收的“顶梁柱”。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增加就业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脱贫方式,长期坚持还可以有效解决贫困代际传递问题。宁夏人社部门深谙就业扶贫的意义所在,大力实施就业扶贫工程,多措并举促进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和跨区域转移就业。

  自2017年至今,自治区人社厅持续推进就业扶贫“百千万”行动,千方百计为贫困人口开辟脱贫增收渠道。全区各级人社部门结合各地实际,全力开发适合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岗位,累计创建就业扶贫示范基地238个,吸纳1.66万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

  在鼓励就地就近转移就业的同时,宁夏人社部门从摸清底数入手,全面了解贫困劳动力年龄层次、学历结构、技能水平,拓宽转移就业门路,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

  2月26日,红寺堡区人社部门实施“点对点”“一站式”送达服务,组织首批25名人员前往福建务工,截至3月下旬,红寺堡区共组织66名人员赴闽务工,其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2人。仅过了1天,固原市315名务工人员分批乘坐包机赴福建务工,开启了固原市贫困劳动力赴闽转移就业旅程。仅2019年固原市就向福建转移农村劳动力2972人,稳定就业1700余人。

  紧抓机遇,依托东西部扶贫协作机制,加强与福建、江苏、浙江、内蒙古等省区的劳务协作,是宁夏人社部门拓宽转移就业门路,推动贫困群众转移就业又一重要举措。2019年,宁夏人社部门主动与福建人社部门沟通对接,落实闽宁两省区签订的劳务合作协议和9个对口帮扶县区之间签订的劳务协作协议,并推动福建省出台4条含金量高、操作性强的扶持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宁夏农村贫困劳动力赴闽就业的积极性。目前,宁夏在福州、莆田、厦门等地设立劳务工作站15个,跨省输出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2.02万人。

  为了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早日通过就业增收脱贫,实现“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的目标,宁夏人社部门全面部署,持续发力。从为外出务工人员发放外出务工交通补贴到给劳务经纪人、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予以相应补助;从对外出务工人员实行“铁杆庄稼保”购买补贴政策到每年开发购买3500个专项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从落实贫困劳动力创业担保贷款、一次性创业奖励等政策到扶持贫困地区建设创业孵化示范基地……一个个行之有效、极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让贫困群众在通往全面小康的路上信心倍增,动力十足。

技能扶贫:授人以渔脱贫增收有底气

  2017年至2019年12月,海原县人社部门围绕汽车驾驶、建筑工程、特色餐饮和剪纸刺绣技术累计培训21160人次,依托技能培训打造出“建筑工程”“汽车驾驶”“特色餐饮”“剪纸刺绣”四大劳务品牌,年创收总计近8亿元。海原县人社部门转变技能培训理念,实施“精准滴灌式”培训,在技能扶贫的道路上不断探索,为海原县脱贫摘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两后生”是贫困家庭实现脱贫的新生力量。自治区“两后生”职业培训政策出台以来,吴忠市人社部门深入各乡镇、社区(村)对各初中、高中未继续升学的学生精准摸底,逐人登记建档,了解培训愿望、就业意向,确立农村青年“两后生”培训对象。同时,加强与定点技工院校合作,强化实训企业合作,及时安排学员到企业顶岗实习,向用工企业推介培训合格“两后生”人员就业。截至2019年12月,先后组织286名农村“两后生”参加技能培训,实现就业,让他们身处的贫困家庭迎来转机。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吴忠市的实践和海原县的探索是宁夏人社部门强化技能扶贫,授之以渔让贫困群众脱贫增收有底气的一个缩影。2018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计划》,从7个方面对做好宁夏精准脱贫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出具体政策措施。几年来,宁夏人社部门在做好城乡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基础上,把培养贫困群众发展生产和务工经商技能,组织、引导、支持贫困群众用自己辛勤劳动实现脱贫致富,用群众的内生动力支撑脱贫攻坚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常抓不懈。

  建立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培训新模式及“企业订单、培训机构列单、培训对象选单、政府买单”的新机制,加大政府补贴性培训力度,努力提高贫困劳动力就业技能和脱贫本领,2019年组织培训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3.59万人次。

  突出培训重点,将培训资源向农村特别是中南部贫困县区倾斜,组织市县人社部门围绕地域特色,开展深受农村贫困劳动力欢迎的技能培训,打造了吴忠厨子、东耀月嫂、海原司机、西吉绣女等叫得响的劳务品牌,带动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就业。

  实施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拿证升级”工程,支持贫困地区实施各具特色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脱贫工程,有12.5万人次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进一步增强了就业竞争力。支持技工院校开展农村家庭“两后生”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人才扶贫:为脱贫攻坚注入“智动力”

  “希望专家们能多到村里来,帮我们更好地解决技术难题。”2019年5月,宁夏人社部门开展的“百名专家精准扶贫基层服务行”活动让吴忠市红寺堡区各乡镇的村民享受到人才扶贫带来的“红利”。来自宁夏农业科学院、宁夏大学、宁夏兽药饲料监察所等单位的12名专家围绕黄花菜栽培、枸杞栽培、苹果栽培、葡萄酒营销等内容对村民开展技术培训和田间指导,帮助村民实现增收。

  扶贫要扶智。针对贫困地区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生产经营和技术难题,宁夏人社部门实施“百名专家精准扶贫基层服务行”,先后组织575名专家赴9个贫困县区服务380场次,受益群众2.1万人次。

  打好脱贫攻坚战,关键在人,在人的观念、能力、干劲。针对贫困地区人才匮乏的实际,宁夏人社部门通过完善人才政策、给予专项支持等措施,帮助贫困地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解决发展“瓶颈”。在“引才”上,实施放宽贫困地区事业单位公开招聘条件、简化招聘手续,对引进到固原市及9个贫困县(区)从事本专业科研和技术工作的E类及以上高层次人才安家费、科研和项目启动资金上浮30%,在重大人才工程评选中同等条件下向贫困地区人才倾斜等政策,引导各类人才服务贫困地区,助力贫困地区内生发展。

  本土人才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对帮助当地贫困群众脱贫有着更为强烈的愿望,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一支重要力量。宁夏人社部门在做好“引才”工作的同时,注重对贫困地区本土人才的培养和扶持。连续4年组织实施“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专项培养培训计划”,累计支持培训经费630万元,开展培训项目22个,培训4500余人次,提高了贫困地区专业技术人员能力水平。实施对在脱贫攻坚中作出突出贡献的专业技术人员可提前1年申报高一级职称,乡镇专技人员没有岗位职数的,可设特聘岗位聘用、专岗专用等政策,进一步激发了基层人才投身脱贫攻坚工作的热情和积极性。支持贫困地区加强人才载体建设,已建立自治区级专家服务基地21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各1个,为贫困地区人才创新创业搭建了平台。

  (图片由固原市人社部门提供)

>>><<<
【作者】:
【来源】:《共产党人》7期